去年秋天,我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典礼现场,手里攥着Intel的录用通知书,心里百感交集。这段Intel 秋招经历远比我想象的艰难,但也让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。
准备阶段是最煎熬的。我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研究Intel秋招,甚至把他们的芯片架构发展史都翻了个遍。记得有天凌晨三点,我还在整理Verilog的代码案例,室友说我走火入魔了。但正是这种痴迷,让我在面试时能准确说出他们最新处理器采用的制程工艺,这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技术面试那天,我的手心全是汗。面试官是个资深架构师,他让我现场优化一个缓存设计。那一刻,去年在CMU实验室调试FPGA的记忆突然浮现,我不自觉地用白板画起了时序图。说到兴头上,我们居然讨论起了量子计算对传统芯片设计的冲击,完全忘记了时间。

行为面试反而让我最紧张。当被问到"如何处理团队分歧"时,我讲起了毕业设计时和组员的那场激烈争论。说到我们最后如何在实验室通宵达成共识时,我发现面试官在微笑点头。原来他们想听的,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。
最后一轮面试前,我在洗手间反复练习要说的内容。没想到CEO突然问我对RISC-V生态的看法,这正好是我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。我们聊了半小时,结束时他说:"你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工程师该有的样子。"
现在回想起来,Intel看重的不仅是我的技术能力,更是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。那些在实验室通宵调试电路的日子,那些为一个小数点后三位的误差较真的时刻,都在面试中变成了最有力的证明。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:别只顾着刷题,要找到你真正热爱的技术方向,因为面试官一眼就能看出谁是真心,谁在应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