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美找IT工作的留学生,几乎都逃不过一个阶段:做OA。一开始或许还带着点新鲜感和挑战欲,但做多了真的会让人觉得苦。每天除了改简历、投职位,还要花大量时间刷题、准备各种平台的笔试,很多时候还要应付不同公司的不同题型,整个人都快被掏空。
有些OA题量大、时间紧,算法难度接近Leetcode hard,但给的准备时间却很短。更令人崩溃的是,不同公司风格差异大,Amazon考系统设计思维,字节跳动偏动态规划,Palantir则喜欢逻辑分析题,完全没有统一标准。就算平时刷题再多,一遇到不熟悉的题型还是容易卡壳。而且现在很多公司还会加上性格测试、情境判断题,有时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输在代码能力,还是AI对你的性格判断不满意。

留学生的身份也让这条路更窄了一些。大多数人在秋招季节性扎堆投递,导致OA集中发放,几乎每天都要挤时间做测评,有时候甚至一天三四个。再加上学业负担和实习、兼职等现实问题,时间管理几乎成了一场战斗。有些人连饭都顾不上吃,晚上刷题刷到凌晨两点,却依旧担心第二天做不出题而错失机会。这种持续的高强度备战,很容易让人陷入疲惫甚至焦虑。
更苦的是,做完OA也不一定有后续。很多公司不会给反馈,只是静默拒绝。你可能在某个夜晚拼尽全力完成了一场复杂的测评,最后却连个拒信都没有收到。长时间的投入和不确定性,让很多人陷入自我怀疑:我到底行不行?是不是我太差了?其实不是,是这个过程本身就异常残酷。
面对这些困难,也许我们能做的,就是找节奏,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。每天只做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任务,不盲目卷,也不轻易放弃。适当的休息、和朋友交流、换个环境,其实都是缓解这种苦感的方式。OA做太苦,但这只是进入职场的一个阶段,不是终点。留学生的身份虽有挑战,但也意味着我们更懂得坚持和成长。苦,是过程的一部分,而不是全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