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分析专业在北美就业市场的情况,用我这些年做招聘的经验来看,可以说是"一半海水一半火焰"。最近帮一家中型电商公司招商业分析师,收到了237份简历,最后录取的那个候选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学历背景,但他做过一个真实的工业级实战项目,这点很打动我们。
从薪资来说,现在市场行情确实有点混乱。上个月面试了一个UBC的应届硕士,开口就要9万底薪,但实际我们给到6万5就已经算不错了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那些有1-2年工作经验跳槽的人,往往能拿到比应届生高出40%-50%的薪资。我认识一个姑娘,第一年在温哥华拿5万8,跳槽去多伦多直接涨到8万3。
具体工作内容可能和很多学生的想象差别很大。我们部门最资深的分析师上周还在为数据清洗头疼,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处理一堆乱七八糟的销售数据。真正的建模分析工作可能只占到20%的时间,剩下的都是在和数据质量问题作斗争。
技能要求方面,现在市场确实越来越挑了。五年前会Excel和简单SQL就能找到工作,现在不仅要懂Python,还要会点机器学习。上周面试遇到一个会用PySpark的候选人,虽然我们公司目前还用不上这个技术,但部门主管还是决定录用他,说是"储备人才"。

地域差异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大。西海岸的岗位看着光鲜,但竞争太激烈。我建议新人可以考虑先去二三线城市积累经验。去年有个阿尔伯塔大学的毕业生,先去埃德蒙顿工作了两年,现在跳槽到硅谷拿的package比直接去加州的同学还高。
这个行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头衔混乱。同样叫"商业分析师",有的公司其实是做数据可视化,有的是做产品分析,还有的根本就是销售支持。建议求职时一定要问清楚具体工作内容,最好能要一份详细的JD。
给在读学生的建议:第一,尽早确定细分方向,是走金融分析、营销分析还是运营分析;第二,把Excel玩到专业级,VLOOKUP和透视表只是入门;第三,实习经历比GPA重要得多;第四,练好英语写作,分析师80%的时间在写报告;第五,可以考虑考个SAS或者Tableau的认证。
最后说个现实情况:现在很多公司更愿意招有经验的,培养新人的意愿越来越低。建议在校期间就要想方设法积累实战经验,哪怕是帮教授做项目或者参加数据分析比赛都行。这个行业正在从"学历导向"转向"能力导向",早点认清这一点对就业很有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