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UT会计系的国际学生,我深知语言和文化是最大的障碍。 大二那年,我鼓起勇气参加了德勤举办的"国际学生职业工作坊",却因为听不懂加拿大同事的俚语闹了笑话。 这次挫折让我意识到,光有GPA远远不够。 之后半年,我每天早晨七点准时到Hart House练习商务英语,周末参加Toastmasters演讲俱乐部,甚至特意选修了"跨文化商务沟通"课程。

网申季来临时,我花了三周时间重构简历。 把在国内的券商实习经历转化为"中美会计准则对比分析"项目,将学生会工作描述成"跨文化团队领导经验"。 在Behavioral Interview环节,当面试官问及"如何处理文化冲突"时,我分享了在Rotman商赛带队时协调各国队员的真实故事——这个回答让面试官露出了赞许的微笑。

实习第一天,我就被扔进了深水区。 团队正在处理一个跨境并购项目,我被安排整理美国子公司的财务数据。 第一次接触US GAAP调整时,密密麻麻的电子表格让我头皮发麻。 项目经理Sarah看出我的窘迫,递来一杯Tim Hortons说:"别担心,我当年连递延税项都搞不明白。"这句安慰成了我的定心丸。

最难忘的是参与年度审计的历练。 为了核对蒙特利尔工厂的存货,我不得不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跟着监盘团队清点原材料。 加拿大同事开玩笑说这是"北极审计特训",但正是这种一线经历,让我理解了数字背后真实的商业运作。 当我在季度评审会上指出一个汇率折算错误时,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专业价值。

这段实习带给我的不仅是return offer,更重塑了我的职业认知。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,专业能力只是基础,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快速学习、适应和沟通的能力。 现在每次路过Bay Street,我都会想起Sarah说过的话:"在这个行业,你不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工作,而是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解决问题。"这或许就是我在德勤收获的最珍贵的东西。

发布时间:2025-04-24

更多新闻

WeChat QRCode

微信

Thank you. Your message has been sent.

    免费预约服务

      领取求职礼包